English

兵圣孙子在美国

2000-04-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记得在1991年海湾的争期间,一些媒体曾报道过这样两条略有差别的消息:一是说美国海军陆战队为参战官兵每人发一本《孙子兵法》;二是说在战争准备期间美军曾紧急调运大批《孙子兵法》发给即将参战的官兵。

我没有考证这两条消息是否属实,但从我接触到的情况看,中国兵圣孙子的著作和思想确实至今仍受到美国人的重视。

孙子的著作是美国军人特别是军官的必读书之一。美军各军种基本上每年都要向军官们推荐读书书目,《孙子兵法》几乎总是作为必读书列入其中。我在美国国防大学和陆军军事学院的有关课程设置中看到,指定参考书目里也都无例外地包括《孙子兵法》。美国兰德公司的著名学者波拉克曾撰文说:“孙子是军事史上最负威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不但在中国,而且对中国之外的许多国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孙子兵法》对军事战略提出了很概括的见解,它的内容是许多不受时间限制的作战指导原则,而不是应付种种具体情况的详细的建议和忠告。从这个方面说,它是名副其实的兵典,学者和军人总能从中获得教益。”因此,“在美国军校和培训高级军官的高级军事院校中,学员们阅读并讨论孙子的理论。”

美军的作战条令和重要文件经常引用孙子格言。在80年代初美军提出的《空地一体战》作战纲要中,共引用了19条军事名言和警句,其中大多数摘自《孙子兵法》。《空地一体战》理论中提出的“主动、纵深、灵敏、协同”四个作战原则,也都与孙子所倡导的“致人而不致于人”、“兵之情主速”等思想不谋而合。之后,在美军的作战条令和国防部重要文件中引用孙子格言几乎成为固定格式沿用至今。在近年来颁发的《2010年联合构想》、《未来联合作战概念》等作战条令,及美国国防部《四年防务审查报告》和国会国防小组委员会对该报告的审查报告《国防的转变——21世纪的国家安全》中,都引用了许多孙子的格言。我在采访国防小组委员会主席奥迪恩时,曾问过他这样一个问题:“我注意到你的报告中引用了一些传统的格言,其中包括中国古代著名军事思想家孙子的名言。你怎样看待传统军事理论与现代军事理论、外国军事理论与本国军事理论的关系?”奥迪恩回答说:“我不是军事历史学家,但我有不少朋友是,他们经常引用孙子的格言。我认为,孙子所说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美国许多军事思想家都研究过去的历史。事实上,在西点军校,他们研究军事历史,他们研究过去诸如美国内战的历史。他们回顾过去,研究100年、150年前以及更早的战例。我认为这非常有用,非常重要。”

在与美国军人的学术交流和交谈中,他们也会经常提到孙子的思想和名言。美国前参联会副主席欧文斯曾在接受我采访的过程中,多次提到了孙子的思想和名言。如他在讲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现代军队侦察了解战场的能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时说:“我认为目前在我国(我相信大概在你们国家也是这样)已开始具备这样的能力:即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可以看到一个很大的战场,这个战场的边长可能就有300公里,也可能是整个北朝鲜、伊拉克的面积。我们可以了解这个国家所发生的一切:如果那里的装甲运兵车正在集结,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战车,分辨出它是一辆T—80坦克还是一辆5吨的卡车;我们能够看到所有的指挥控制设施,即便它们是沿高速公路运行的机动设施,我们也能看到它们或听到它们,知道它们在何处;我们能够看到这个国家的输电网或其他各种各样的系统。而且我们可以一天24小时时时监视所有这一切。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仅以30秒钟的延迟、在各种气象条件下、透过云层、在10厘米的误差以内非常精确地看到它们。所以,如果交战的一方能够知道那是一辆T—80坦克还是一辆M1坦克,并且只需30秒钟就知道它的位置,如果交战的一方能对战场了解到这样的程度,而他的对手则不能,那么拥有这一能力的一方就享有主宰性的战场认知能力。我认为,他一定会赢。他所以会赢,是因为如果他能观察战场达到那种程度,或许他就拥有了孙子在谈到制胜因素时所说的那种‘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能力。而且,孙子所说的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战场,而不是一个国家那样大的战场。”

不仅美国军界和军人重视孙子的思想,而且其他人中对孙子推崇备至者也大有人在。美国著名的亚洲家世小说家詹姆斯·克拉维尔在为美国出版的一本《孙子兵法》英译本所写的前言中,就有这样一段热情洋溢而又充满风趣的话:“所有的现役官兵,所有的政治家和政府工作人员,所有的高中和大学学生都要把《孙子兵法》作为必读材料。”“如果我当了总司令、总统或总理,我就要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对全体军官,特别是全体将军,每年进行一次《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口试和笔试,及格分数是95分。任何一个将军如果考不及格,要按制度立即免职,并不许上诉;其他军官(如不及格)一律降级。”

(摘自《中国大校在美国》,陈伯江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